进化生物学

进化生物学

前言

进化(演化)生物学的学习已经快过半了,目前笔记已经上传到notion中:
《生物进化学》(Evolutionary Biology)
这门课的深度还是存在的,但在我看来,其中最核心的其实可能在于对进化这个动词的理解,这其中也有我个人对于人类这个种群的一些思考

什么是进化?

可能在很多不进行系统生物学学习的人看来,进化给人一种“先进”的意思,从“低等”再到高等。但其实“进化”这个词——“Evolutionary”翻译为“演化”可能更为恰当,它是从种群的角度看待物种的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这样一个过程

人类总喜欢赋予“进化”以意识形态,比如说我们人比所谓“草履虫”等原核生物更加“高级”,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客观的。

我认为以“演化”为动词可能更加准确,也避免了人们产生误解

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实际上在达尔文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都在探讨“进化”这个话题,比如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学者,但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大多都不完整,依靠或者借助“上帝”来试图解释人的形成

第一位系统提出进化理论的人是拉马克,他代表了18世纪进化生物学的巅峰。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其实学过拉马克学说,当时他的“用进废退”观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作为错误选项出现

但是在近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拉马克学说的重要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识到其内核,比如说基因或者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现象——表观遗传,在不改变遗传物质的情况下改变个体的性状

拉马克确实观察到了部分的现象,但是受限于他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他没办法从中抽丝剥茧找出性状改变的原因。在我看来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拉马克没有像达尔文一样去参考观察更多的物种,达尔文得以游历四方,有了更多的原始资料和记载,尤其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给予了达尔文几乎完美的研究对象,达尔文也自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研究机会

达尔文发现这里的动植物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发生变化,如生活在各个岛上的同一种鸟类和海龟的形态和习性大不相同。这个发现使他认识到自然也能对物种进行选择,为他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生物学圣地:加拉帕戈斯群岛–进化论诞生之地

《物种起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种起源》中最深刻的应该是关于“适者生存”的部分,经常给人与野蛮与无情的成分

在薛之谦的《动物世界》中曾经有过这样几句歌词:

东打一下西戳一下
动物未必需要尖牙
示爱的方法有礼貌或是我管它
要将情人一口吞下
还要显得温文尔雅
螳螂委屈的展示旧伤疤
求偶时候一惊一乍
因为害怕时常倒挂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舍弃了尾巴
如果不能将它同化就寄生于它
大不了一同腐化
努力进化 笑动物世界都太假
祖先 已磨去爪牙
相爱相杀 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攀比一下 谁先跪下
不再进化 动物世界里都太傻

我们不必去过于追求在艺术作品中的现实性元素,但这些歌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艺术界对于“物种进化”的一些基本看法

人类种群中的“进化”

可能在这里我们讨论人类种群中的“进化”又或者更合适点——“演化”有些过于“敏感”,但是我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是存在着某些相似的,虽然说自然界可能会比人类社会危险万分,人类社会也可能比自然界危险万分。

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寻找相似性,对于进化生物学的学习还是相当“危险”或者说“不负责任”的,在这里请让我小心翼翼地阐明几个我认为还算比较有共鸣的观点吧!

对“最适者”的理解问题

进化生物学中:

那些能留下最多后代的类型才是“最适者”
在斗争中取胜者不一定是最适者,只有遗传下去才有意义,把“适者生存”理解为“优胜劣汰”是不全面的

那么在人类社会能不能理解为在古代娶“三妻四妾”,在近代出去“外遇”、“出轨”,这些都是写在基因里面人类对于扩大生殖的具体写照

选择的模式问题(选择只选择性状)

进化生物学中:

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多种其他的选择模式或机制
对于“自然选择起着筛子作用”这样的理解,就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在人类社会中有些人的生存力很低(指的是生理上的),但是他特别有钱,能给他治好或者缓解其症状,能和异性进行交配繁殖产生其后代。那么在这其中“钱”是不是也能作为其被选择性状,而“钱”是不是和其基因内部存在着某种关系,比如说特别会经商?

间断选择

进化生物学中:

自然选择同时“选留”两个极端类型的特征,会增加基因的遗传多样性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处于两个“阶层”的人互相结婚生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保留了两个比较极端的”阶层“,极穷或者极富有,在学这个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理解”增加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这个问题

先锋者效应

进化生物学中:

由少数几个携带有亲本种群中部分遗传变异的种群建立起新的种群,新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偏离流原来的亲本种群
新群体中的基因更多的偏向于先锋者的基因

这个我理解为在某些行业中的Leader更多地决定了某些东西的走向,比如说 Openai 作为生成式大模型的“领头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方向

不均等交配

进化生物学上:

交配方式:随机交配、选择交配

对配偶的选择,我们爱上对方可能是因为对方的某些特质,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从分子基因学的角度就是馋他/她的基因

利他主义

进化生物学上:

为了种群或物种的利益而降低个体适应度的一种特性
在自然选择的角度上来说,利他主义很难存在
共享遗传物质,从基因的亲缘系数中进行定性考虑

为什么说在“自然选择”上认为“利他主义很难存在”,因为在自然界中这种“利他行为”,经常伴随着个体的死亡,死了之后所谓“利他主义”的“基因”失去了载体,因此生存力很低

我常常将“利他”和人类社会中那些具有所谓“奉献精神”的人挂钩,虽然我们在道德上总是歌颂的,比如说教师、医生等等

总结

我始终觉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存在某种相似,虽然可能一直都是

我们寻找自然的答案,其实是一直在寻找我们自身的答案